很多說法的不同,都只是維度的差別。
常有人問我說:「蔡老師,哪一個系統說我們應該要去面對問題,那跟你講的東西有什麼不一樣?」
不同的維度,本來就有不同的見地,也會有不同維度的「對」。
我上課在講解「空有不二」時,是不是常問大家:「有沒有?有!」、「有沒有?沒有!」就是因為有,你得去處理,也因為沒有,你才不會批判、才不會住相。
所以這個人有沒有問題?當然有!他有沒有問題?其實也沒有,因為我清楚的知道:「本質的他是完美的,他只是資料有些什麼,所以示現出來我們定義是問題的這個劇情。」
我一樣可以罵一個人很自私,但是不影響我知道他只是資料多了一點,其實這很重要。
我也常被問到:「蔡老師,難道沒有善惡嗎?」我說,在物質世界本來就有善惡,但是不影響我清楚的知道一個人會經驗什麼劇情,那是他資料庫的示現,而且資料不是他的。
常有人跟我說:「蔡老師,我發現你有一個口頭禪,叫做『也對』!」用不同維度看待事情,本來就有不同的「對」,如果有高維的見地,我們就可以用高頻的心態來處理這個事件。
我們上課的時候也有提到萊斯特,他說:當你知道真我是完美的(這個頻率高達700),所有的分別分辨,包括情緒,都可以是我們處理事情的善巧工具。所以你可不可以罵人?可以,你可能是為了透過罵來達到某些特定的目的,但是不影響你知道:其實他沒有問題,他只是資料庫多了一點,我們就等於是用高頻的眼光來看待這個示現,也能達到清理資料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