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個人的腦細胞有大概5千到5萬個分支,這些分支會互相搭接,而搭接的順暢度,就會決定我們的IQ、EQ、AQ、DQ、FQ等等,所以這個分支能不能分支得好、搭接得好,是重要的關鍵。
人從受孕到出生,那些分支大概會完成50%左右,所以懷孕的媽媽她的心性和情緒穩定度很重要。從出生開始到6歲,這個分支會大概會完成到80%,而從7歲到13歲(大概就是國小畢業),會完成到大概95%。

其實國小的教育有一個很重要目的,就是「讓一個人喜歡學習」。芬蘭是號稱世界教育第一,他們的國小完全沒有家庭作業,學校也不考試,也當然沒有排名。因為在國小這個時期,當腦細胞在分裂的過程當中,如果他是喜歡學習的,就會變成他腦細胞其中的一個迴路,代表他在未來的人生遇到很多事情時,會喜歡去學習。
我最記得我們家小朋友讀國小的時候,有一次他考試考第一名,我就找他來溝通了。我跟他說:「嗯……你可不可以不要考第一名?」,他說:「可是我都會寫啊!」,「我知道你都會寫,我也沒有叫你一定要寫錯……要不然你書少讀一點,就會有一些東西寫不出來,那你就不會是第一名了!」
為什麼我會這麼做?因為在國小的階段如果第一名的話,就會有比較與得失的想法,會障礙他喜歡學習的心。很多父母親都會希望小朋友小時候能夠考試都考第一名,我跟大家分享一下,我最記得《商業周刊》曾經有一期講〈第十名狀元〉,它提到:第十名打敗第一名。其實不管在哪一個學校都一樣,成績第一名的學生,以後出了社會,你說有多大的成就,都很有限,反而是第十名左右的,成就都比較高。
為什麼?因為第十名有一個特色,就是三不管地帶,因為老師比較容易關注前三名,老師也容易關注那些不乖的那些學生,可是你會發現第十名沒有人理他,所以他進步幾名 、後退幾名,老師不會在意、父母親也不會在意、他自己也不會在意,他不會有一般俗稱的得失心,於是他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就比較不會有壓力,所以學習對他來講,就會是比較有趣的事,他也會比較勇於嘗試。
所以記得,開心學習很重要,如果你家小朋友是13歲以下,盡量減少他一些制約的想法,尤其是6歲以下的小孩。我覺得小孩子的教育,只要讓他養成兩個習慣,應該都會不錯, 第一個是感恩,第二個是有禮貌,如果可以的話,也讓他們從小有1350的明白,那我們的下一代都可以因為比較正確的教育,而能夠更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