問:療癒淨化有步驟嗎?是先宣告、做慈悲祈禱療癒淨化、最後再顯化,這樣的循環才完整嗎?
基本上,先宣告再做療癒淨化,通常是這件事對我們來講比較困擾,可能潛意識裡面長久以來認定它是一個問題,所以做宣告有一個好處,就是嘴巴唸出聲音、耳朵聽,我們可以鬆開潛意識裡認定它是問題的能量,讓我們在療癒淨化的時候效果可以好一點。
如果我們並不認為它是一個什麼大問題,你可以做宣告,也可以不做宣告,就是很單純的療癒淨化:「為什麼王小明他的生命會經驗這樣的劇情,一定是他的資料庫裡面有些什麼」。
假設王小明是你的兒子,你長久以來因為這個小孩子的狀態而困擾,所以你的潛意識裡面是不是很清楚的認定「它就是一個問題」,雖然你現在有了《遇見》的明白,知道它不是一個問題,但還是需要透過宣告,鬆開潛意識裡面很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的意圖。
來,我問你,今天假設我長久以來在經驗著糖尿病的劇情,如果我沒有做宣告:「我知道本質的我是健康的,我只是資料庫有些什麼,所以才在經驗著糖尿病的劇情」,如果我沒有唸這些,只是拿起噴瓶開始療癒淨化:「為什麼我的生命會經驗糖尿病的劇情?一定是我的資料庫有些什麼」其實還是會明顯的感受到自己想要解決問題的意圖,想要看到現實狀態的改變。
所以加上宣告,我們嘴巴唸出聲,耳朵聽進去,用這個方式來鬆開我們資料庫固著的連結。宣告平常就可以做,它不一定要搭配療癒淨化。
就很像我看到一個人很不爽,那我可不可以說:「我知道本質的他是完美的,他只是資料庫有些什麼,所以才經驗著某些劇情」你知道嗎?當我帶著這個明白跟他互動,我是帶著700的頻率在跟他聊天,我這個頻率對他是不是也是會加分,對吧?
那當我現在很鬱卒,心情非常的不爽,我對自己說「我知道本質的我是完美的,我是資料庫有些什麼 才經驗著某些劇情」我可能沒有接著做療癒淨化,但這句話出來的時候,我是不是減少了所有的橫向連結,也不會再繼續探討、加註能量。其實套用五蘊皆空:「為什麼我會這麼不爽,一定是我的資料庫裡面有些什麼」,客觀來說,這句話也是一種宣告。
結論是,如果我們在處理自己或者身邊的人,我們真的很想看到他改變的話,那我們透過先做宣告,可以幫助我們在療癒淨化的時候,那個內在潛意識的那個能量可以鬆開,讓我們療癒淨化可以效果好一點。
那顯化呢?客觀來說,顯化也是獨立的。只是有某些狀況,你不做療癒淨化的話,你顯化也沒什麼用,我舉個例子,假設我的資料庫寫著「我交不到女朋友」跟「女生跟我聊天2個小時之內,對我就會產生反感」,如果後者這個資料如果不先做療癒淨化,當我顯化欣賞我的人出現,她跟我聊天不久就對我反感了,雖然顯化成功,我一樣交不到女朋友。
所以,要先療癒淨化,再做顯化。假設你不管做什麼一開始都不錯,但最後都歸零,如果你不為這個模式做療癒淨化,你一樣可以顯化,但是當很棒的可能性出現的時候,一樣又會回到這個模式。
類似這種我們用大腦推理知道它的相關性,你就明白為什麼要先做療癒淨化再做顯化。要不然顯化跟療癒淨化,它本來就可以獨立操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