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遇見》這一系列的課程,並不是要你放棄過去所學,而來重新學習一套理論。我希望《遇見》所傳遞的理解跟明白,能成為一個基礎,不管是運用在你原本的學習,或是運用在你的生活中,都能相輔相成。
當你把原理搞清楚、搞明白,你就能站在一個更高的維度,達到「離相破執」的境界跟狀態。
什麼是離相破執?「離相」,就是不要把你所經驗的劇情看作是一個需要解決的「問題」。
例如你跟你的爸爸之間的關係不好,假設你覺得這是一個需要被改善的「問題」,這件事情就不會改善。
當你的小孩一天到晚都在打電動,怎麼辦?當你認為這是一個需要被改善的「問題」,這件事情就不會改善。
如果你認為你的夫妻關係是一個需要被改善的「問題」,它也不會被改善。
因為當你認為它是一個「問題」,因為你的分別、分辨的低頻能量,就讓這件事卡在物質界內了。
其實這些都只是劇情,只要明白一切都是光子的排列組合:資料怎麼寫,劇情就怎麼演。
那資料誰留下來的?想必是過去世的我跟我的祖先,在生命過程當中,一定有許多我不知道的無明執著跟傷痛的經驗。
那要怎麼「破執」?《遇見》的方法就是利用我們的垂直思考和慈悲祈禱,加上甘露水噴瓶的強化,就能療癒這些無明與傷痛。
在佛教的《華嚴經》中記載,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頓悟之後,講的第一句話是:「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,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。」
眾生本來就具足一切,只是因為妄想跟執著,讓我們卡在生命的結構裡,所以佛法裡有這麼一句話:「離一切諸相,則名諸佛;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。」
這就代表一件事:開悟成佛之道,最重要的就是離相破執。
開悟這兩個字,是代表靈性的提升,回到終極源頭,只是在其他宗教裡用的名詞不一樣,例如基督教是講「回到上帝的身邊」。
我們的課程是直接讓大家明白站在源頭會有的概念,透過我們所教的簡單方法,就能達到離相破執的狀態。你將會發現,以前修行上的關卡,都可以不用刻意的去努力,就能自然而然地做到。
就像佛法修行在談「戒、定、慧」,持戒重不重要?我們以前的概念是要先有戒,才能生定,有定才能產生慧。
你覺得「戒、定、慧」容不容易?其實真的不容易。
戒是什麼?簡單來講,就是不要去做一些傷害別人、傷害自己的事,所以我們要先持戒,好讓自己能夠定,最後才能生慧。
在這個末法時期,大環境那麼亂、誘惑那麼多,還真的不太容易。我以前在佛寺裡講課的時候,我也常常問那些出家師父:「我們來研究看看,戒、定、慧的順序,到底是戒在前面,還是我們先花點時間,先有慧,自然而然可以生定,自然而然就不會去做一般戒律上不好的、傷害別人的事?」
假設我們受了戒,某天內在有個不好的念頭上來,我們告訴自己:「我是個修行人,我不可以做這件事情」
我來問你一件事,當你有個不好的念頭,簡單來說,就是外境把你內在不OK的東西共振出來,不是嗎?
今天如果你告訴自己:「我是一個受了戒的人,不可以做這些事情」,我們是不是把那個能量給壓了回去?那我問你,這個能量還在不在?還在。
所以你覺得你能夠定得下來嗎?大概很難,因為你一直在壓抑那個能量,那你要如何生慧?
所以我講課的時候都會說,那我們來研究一下,如果我們能夠先有慧,也就是當我們有一個情緒的時候,我們可以知道,喔!原來這個情緒不是我。
因為情緒也是光子的排列組合,那為什麼光子會排列組合出我有這個情緒?就是資料庫裡有這個資料,那資料誰留下來的?想必是過去世的我跟我的祖先,一定有過一些奇奇怪怪的無明執著,或傷痛的經驗,所以留下了資料,當這個資料在此時此刻改變光子的排列,示現出我有一個不太好的念頭或情緒。
當你有這個垂直思考的明白,我們的頻率就能拉高到400了,是不是就開始在幫你處理這個共振出情緒的記憶資料庫?
你也可以連結意識界的高頻能量協助療癒:祈請慈悲偉大的諸佛菩薩,請祢用慈悲的愛~來幫助這些眾生開啟智慧,療癒那些曾經有過的傷痛經驗。
所以當你先搞清楚之後,運用垂直思考和慈悲祈禱在生活當中,你有沒有發現,你的生命狀態,就自然而然開始趨向「定」,因為資料庫越來越乾淨啦!
當你知道那個不好的情緒和念頭,事實上只是意識資料的投影,你會被那個不好的情緒或念頭牽引再去做一些事嗎?就不會了。
那戒律對你來講,它就不是一個約束,而是一個自然的結果。
只是以前古早時代,我們沒有那麼多知識可以去了解生命的概念,為了防止人去造了不好的因,而制定了一些戒律,來幫助你盡可能不要在生命的過程當中,為自己創造太多的困擾。
但是那是以前的時代,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都有機會透過科學也好,或透過對生命的理解,我們可以知道那些情緒和念頭到底是怎麼一回事。
那我們就能站在一個比較高的維度,以前可能覺得不好修的境界,你就會發現,透過這些簡單的方式,在生活當中自然就能做到。
我們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,與其戰戰競競的提醒自己修正「很多觀念」,不如搞清楚最重要的「一件明白」,那不是自在很多嗎?
當你明白這些結構跟道理的時候,你會發現所有不好的情緒跟想法,包括外境的示現,都不會干擾你,我們的心就不會被境所轉。而要能夠達到這種狀態,就是你必須先「夠清楚、夠明白」。
當垂直思考練習久了,不再不當的橫向連結,你會發現,很容易活在當下,也不太會受到以前的干擾,「放下」這兩個字也很容易做到,你就可以經驗到跟源頭連結。
因為垂直思考,本來就是站在源頭會有的概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