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有的佛經如果總結、把它集大成的話,大概就是兩百六十幾個字的《心經》。
《心經》它整個修行的概念,是從「有」到「無」: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想行識,無眼耳鼻舌身意,無色聲香味觸法。是不是一堆「無」?
「無智亦無得,以無所得故,菩提薩埵」,在《大般若經》裡面也有提到,它說諸法畢竟空、不可得,所有的法其實都是不可得的,包括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如來這些佛法在講的修行的四個次第,皆不可得。
所以你有沒有可能得道、證什麼果位?其實是沒有的。所謂的六根六塵、四諦、十二因緣、六度萬行、三十七道品,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們意識心所作用出來的幻相。
它的本質都是空,問題是站在我們是人的角度,要如何去實踐它?
像我最近上《遇見》一天的課,在說明前面後面的時候,我常會講:我一樣是這個小我的蔡建安,蔡建安是不可能開悟的,因為只要有蔡建安就開不了悟,真的要開悟,說實在的,這個蔡建安的小我是必須要被粉碎掉的。
所以我不管怎麼努力,我都沒有辦法成為源頭;但是我是要用我這個蔡建安的意識心,明白更高、甚至是源頭的見地,把它給實踐出來。
不然,你說你要成就什麼、得到什麼,其實你又把這個世界當真了。我最記得萊斯特曾經說過一句話,他說如果你的生命很渴望有所作為,如果你很渴望開悟、你很渴望有所成就,代表你又把這個頭腦、把這個身體給當真了,而修行最終極的狀態,是要回到原本的「是」。